字體
English
:::
就醫指南
瀏覽人數統計
48551181
Last Updated 2024-04-25
:::捷徑位置:首頁 >> 最新消息(備2)
 
最新消息(備2)
 
最新消息(備2)內容
標  題

泌尿道結石1-病理機轉、流行病學

張貼日期
2012-07-03
張貼單位
泌尿外科
內  容

  泌尿道結石是指腎臟、輸尿管、膀胱,以及尿道等有尿液經過或是儲留的地方,因為尿液中某些物質結晶沉澱而產生結石。尿路結石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根據考古學記載,早在七千年前就有尿石症的存在,可以從西元前四千八百年,古埃及木乃伊屍體上發現的尿路結石得到證實。

  尿路結石在歐美各國盛行率相當高,在台灣地區也是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台灣地區在1993 年尿石症的盛行率高達 8.93% ,且無論國內外,尿路結石的發生率都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德國曾做過相關統計,發現泌尿科門診門人有 1/3 是因尿路結石而求診。在台灣,泌尿科的住院病人中有 50-60% 的比例是因為尿路結石住院。這些統計只囊括有症狀及需住院治療的患者,如果將那些有結石在身,但終身沒有發覺或石頭自動排出的人也計入的話,尿路結石患者必定倍於此數。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由於體外震波碎石機的引進和內視鏡手術之進步,結石患者的治療過程精簡許多,僅有少數病情較嚴重而複雜的患者須接受開刀手術。

  目前,醫界對尿路結石的原因及流行病學研究仍持續進行,未來除了朝改進治療方法的方向努力外,也希望能更上一層樓,逵到「預防勝於冶療」的最高目標。

• 病理機轉
  尿路結石的原因很多,機轉十分複雜,大概可歸納出下列幾點。不過,尿路結石往往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有兩種或以上的因素造成,才會在交互作用下形成結石。
1. 超飽和結晶化: 尿路結石和結晶作用密切相關。一般溶液都有一定的飽和點,超過飽和點更會產生結晶作用。這些物質在特定的酸鹼度 (Ph 值 ) 之下濃度會逐漸增加,最終形成結晶,到達結晶狀態的點就是飽和點。

  尿液濃度升高的原因有可能是尿液量減少,例如天熱出汗較多、水喝的太少、 腹瀉,以及嘔吐等都有可能使尿液濃縮;另一方面,如果尿中的鈣、磷酸、草酸、 尿酸、尿胺酸、磷酸銨鹽等成分濃度太高,也會在超飽和點逐漸形成融合結石。

2. 基質融合: 相關的研究發現,尿路結石中含有非結晶化的類蛋白質,也就是基質。結石的種類不同,含基質量就不同,大多數的結石基質含量約 3% ,尿酸結石的基質含量則少於 2% 。不過,基質在結石的過程中到底扮演何種角色?是主動或被動?促進或抑制?甚至對結石的影響在於產生的量或是成分?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3. 缺乏抑制因素: 研究曾發現有些鈣結石的患者,其尿中草酸鈣的溶解度與正常人益異﹔訐多胱胺酸尿症的患者並一定患結石症。因此,結石患者的尿液濃度不一定都會偏高,而尿液濃度高的患者也不一定全都有結石產生。人體內自然存在的一些有機類物質,以及一些外來的無機類物質,都具有抑制結石生成的效果。缺乏這類抑制因素的人,少了一個阻絕結晶的機制,因此結石機會可能比一般人多。

4. 正趨化: 結晶的架構或離子架構規則的兩種結晶,雖然組成的成分不同,但可互相結合,相互增長於其上,有可能使結石的成分更趨多元,且積聚的更大。例如草酸鈣結晶與尿酸結晶具有類似的架構,所以可以結合在一起,並相互增長,這就是所謂的正趨化作用。

• 流行病學:
  泌尿道結石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的解剖位置,尿路結石的發生率不盡相同。以台灣地區而言,尿路結石的好發位置在上泌尿道,年齡則集中在中年族群,同時男性較女性多。

  影響尿路結石的原因有很多,會左右發生率的因子包括兩大類 : 第一類是內生因子,即遺傳、生化,以及解剖等因素。第二類因子是外生因子 ( 環境因子 ) ,包括氣候、水、飲食習慣、居住環境,以及職業等。各種因子造成的影響分述如下:
l. 家族史: 結石的確與遺傳有關,尤其是某些特殊體質的家族,更是累代都為結石所苦。例如胱胺尿症、尿酸尿症、家族性腎小管酸中毒症,以及源發性尿中草酸過高症等,都是容易引發結石的遺傳性疾病。甚至有些尿中草酸不高的家族,也有可能產生遺傳性結石。

  此外,以人種來看,研究顯示有些種族尿路結石的發生率相對偏低,如北美的印地安人、黑人,及以色列人。相對而言,中亞高加索的發生率則偏高。

2. 性別與年齡: 許多相關研究顯示,中年男性 (30-50 歲 ) 是尿石症的高危險群。在男女比方面,男性比女性多,約為 2-3 :1 。此外,年齡小於 20 歲的患者極少見,大部分患者主訴其第一次出現相關症狀的年紀在 20 歲左右,因此,門診中兒童患者比成年患者少的多。此外, 70 歲以上的高齡患者較少見, 70 歲以後的尿石症發生率似有減少的跡象。

3. 環境: 結石的發生率與成分多半可反映出各地的溫度、溼度,以及飲食習慣差異。不同緯度的地區,尿路結石的發生率就不一樣,例如美國的發生率相對偏高,且美東地區更高。此外,世界各地的結石患者,結石成分也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英國、蘇丹,以及台灣地區以草酸鈣及磷酸鈣的混合結石最常見﹔但在以色列則以尿酸結石居多。

4. 氣候與季節: 有許多研究指出,尿石症好發的季節是夏季 (7-9 月 ) ,至於南半球的澳洲,也有研究顯示尿路結石發生率最高的月份是 12 月,也是南半球全年當中溫度最高的月份。究其原因,可能是氣溫鬲時,人體的排汗量增加,尿液量相對減少,使得尿液濃縮、濃度提高,進而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結晶。

5. 飲水: 尿路結石與飲水也有很大關係。可分為兩方面來說,一是飲水量多寡,另一是飲水中礦物質的成分及含量。一般而言,飲水量增力增加可使尿液飽和度相對降低,結晶形成的機會也會減少。一般人每天排尿量如維持在 3600cc 以上,可降低尿路結石的發生率。

6. 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與結石也有密切關係。最明顯的例子是攝食過量含普林的食物,較容易形成尿酸結石。此外,過量攝食含草酸鹽及鈣的食物,也會使尿中的相對飽和濃度增加,較易生成結石,因此,確知為飲食習慣不良引發結石的患者,從改善飲食習慣著手,或許能避免結石產生。

7. 職業: 高雄榮總在 1993 年針對南部結石患者所做的職業調查發現,司機、外勞、 外務員、公務員等職業結石罹患率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工作環境溫度較高、排汗量增加、較少飲水,以及久坐的姿勢所致。

圖檔:泌尿道結石-1(開新視窗)
  • 泌尿道結石-1
  • 圖檔:泌尿道結石-2(開新視窗)
  • 泌尿道結石-2
  • 圖檔:泌尿道結石-3(開新視窗)
  • 泌尿道結石-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