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English
:::
就醫指南
瀏覽人數統計
48838509
Last Updated 2024-05-08
:::捷徑位置:首頁 >> 耕莘訊息 >> 耕莘新聞
 
耕莘新聞
 
耕莘新聞內容
標  題

2023-03-07 萬人等器官移植 疫情衝擊器捐率創新低-本文另刊載於yahoo新聞

張貼日期
2023-03-07
張貼單位
本院
內  容


台灣「器官移植法令」雖然領先亞洲,但是「器捐數量」卻遠低於歐美!根據統計,國內目前還有一萬多人等待器官捐贈,實際受惠的比例相當低,除了考量抗原配對,也有排序順位,加上這幾年,疫情肆虐,捐的人少,能有機會安排到「器捐手術」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不少患者在這段日子,遺憾離世。

記者李潔:「據統計,全國等待器捐的人數,目前已超過一萬人,以腎臟來說已經達到8千人,肝臟及眼角膜也都超過1千人,但實際捐贈的人有多少呢,其實前兩年大約兩三百人,而今年還留在十位數,捐贈者與等待者有極大落差。」

器捐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器官捐贈牽涉到很多因素,當然本人意願是很重要的,可是實際臨床上有一些情況是,簽署過的民眾,他真的發生意外或疾病,沒有辦法挽救時,就算有些家人可能已經被告知說這病人,曾經有簽署過器官捐贈意願,但因為太臨時太意外了,一時無法接受而拒絕捐贈。」

今年除夕大家在家裡圍爐,台中一名男子被判定腦死,家屬決定器捐,醫院緊急尋找合適的病人,動用上百名醫護安排手術,成功造福二十個生命,但也有等待捐贈的人,明明拿到第三順位的號碼牌,最後還是失望收場。

本院外科護理師王秋萍:「我覺得受贈者的心情就像沸水一樣,通知他可能有機會時,心情是非常沸騰的,而一旦通知說,很抱歉前面的人已經願意接受這顆腎臟,可能要等待下一次,當下可以感受到對方的聲音變得落寞,但不管如何,我們都會去鼓勵他說,我們下次還有機會的。」

為了爭取活下去的機會,隨時都有上千名患者苦苦等候,但真的能成功的不容易。

本院外科護理師李嘉慧:「內科醫師覺得只有肝臟移植,才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在非常急迫的情況下,肝臟移植我們會希望利用活體之間的捐贈比較迅速,剛好有位病人的兒子,只有二十出頭,他非常愛他的媽媽,當我們提出活體肝臟捐贈的時候,便馬上說好,詢問什麼時候可以安排做評估,但意外發生的很突然,病人病情急遽惡化,就這樣離開我們了。」

需要幫助的人就是這麼多,新北市有一名46歲癌末女子,在人生最後旅途,向醫護人員表示想要器捐,臨終前,女兒為她穿上白紗,像天使一樣,讓母親的愛在這一刻閃閃發光。

本院關懷師陳國瑞:「圓夢計畫在她還有意識的時候,我們在病房裡幫她換上美美的婚紗,幫她拍一組非常漂亮的照片,直到她離開後,經評估捐贈了她的眼角膜,這眼角膜也成功地給下一個需要的人使用,心裡當然會不捨,但也是個令人感動的經歷,因為她願意將生命的最後時刻,奉獻給有需要的人。」

記者李潔:「1987年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正式頒佈之後,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可以(依法)器官移植的國家,但是有多少人願意把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傳遞給有需要的人呢,加上這兩年疫情肆虐,器官的捐贈似乎又再次歷經寒冬。」

本院外科主任陳梓泓醫師:「這兩年(器官捐贈)確實有少一點點,可能少個十到二十例,也就是兩成左右,若是確診病人在他腦死期間,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後轉成陰性,他仍可以做捐贈,但若為陽性,就不能捐贈。」

新冠疫情如同隱形殺手,已經奪走1萬7千條生命,在器官捐贈上,更是狠狠地劃下死亡的一刀,疫情非常時期,多少醫院為了搶救確診者,也保護其他病患與醫護人員,設立隔離病房,禁止探病規定,這種情況,要安排器捐手術也很難,多少等候者,等不到移植機會撒手人寰。

記者李潔:「同樣都要等待器官,到底誰先誰後,背後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包括腎臟心臟以及肝臟,就有這麼多人在排隊。」

不是誰先排隊,誰就能先移植,疾病嚴重程度組織符合,抗原配對地區遠近,都是考量因素,以腎臟來說,每年八千人等待移植,但真的能移植到的,只有兩百人左右,只是每場手術都有風險,後續休養康復,也可能面臨排斥,不只當事人會猶豫,家屬也會顧慮,要是簽下器捐卡,之後遇上意外,醫護人員會不會,看到健保卡註記器捐意願,直接放棄治療。

器捐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就算簽了器官捐贈同意書,也還是要經過,比如說腦死判定或經過很完整的檢查,醫生確定這個病人,真的沒有辦法挽救,才會進入器官捐贈的流程,不會因為這個病人簽過器官捐贈同意書,就在還可以挽救的時候放棄他,這在台灣是沒有被允許的。」

一生最難面對的,莫過於生死,有誰願意讓自己的一部份,為即將消逝的生命點亮希望,依現行規定,器官捐贈不只幫助別人,也保護自己的家人,要是配偶或是三等親內血親,未來也等候移植將有優先權,死後留給家人,不一定是財產,如果能傳遞健康,或許也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