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English
:::
就醫指南
瀏覽人數統計
48646563
Last Updated 2024-04-30
:::捷徑位置:首頁 >> 耕莘訊息 >> 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內容
標  題

小心異位性皮膚炎

張貼日期
2015-05-11
張貼單位
兒科部
內  容

文/兒科部主任 翁麗緻醫師

對嬰幼兒來說,最常見的皮膚過敏疾病之一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會搔癢出紅疹,尤其嬰幼兒多半出現在臉上雙頰、前額部及頭皮部。無論家中是誰有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等疾病,只要有過敏基因的遺傳,就很容易發生異位性皮膚炎;根據統計,國人異位性皮膚炎罹患率約為11-13 %,其中 60%的病人會在1歲內發病,30%的病人則在1到5歲間發病,因此只要家中有過敏兒就要多加注意。

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有許多種,其中包括遺傳、免疫功能、環境因素等,起因於皮膚屏障先天性較差,外層角質層缺乏蛋白質、酵素、脂肪等,容易使皮膚水分蒸發、乾燥、搔癢與紅腫。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皮膚患部會想去搔癢,慢性、持續性的反覆發作,時好時壞的皮膚炎,通常在嬰幼兒階段會在2至3個月大開始發病,這時期多半集中於臉部,使雙頰脫皮、紅腫,愛舔嘴唇的嬰幼兒則口唇附近也會發生脫皮、結痂;當寶寶開始學會爬行時,由於四肢的伸側、手肘與手腕都會靠近地板,讓病灶蔓延到這些位置,甚至到兒童期則是肘窩、膝窩、頸部、手腳關節等彎曲處呈對稱分佈,這些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若不加以好好控制,會不斷持續到成人期。

通常治療方式會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若為嚴重急性期會增加局部類固醇,合併黴菌、細菌或病毒感染時則要增加使用抗生素;但若非必要別使用類固醇,雖然治療效果最快,在醫師指示下正確使用也能減少劑量,但相對來說,類固醇副作用仍然最高,可能使皮膚萎縮或長毛,肌膚表層越來越薄,小孩使用更有長不高的疑慮。

若希望使異位性皮膚炎好轉,必須避免接觸過敏原,並注意肌膚保濕,若維持住水分就能避免去抓破患部;洗澡時使用溫和的嬰兒皂,洗完澡後可將較為乾燥部位泡在水中,讓肌膚多吸收一些水分,等到擦毛巾後,趕快擦上可滋潤肌膚的產品,重點是挑選不含類固醇的敷料或產品,也可參考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及衛教指引手冊,防止表皮水分流失,避免皮膚乾燥,維持皮膚濕潤與皮膚屏障,達到保濕效果,對受損肌膚進行舒緩、修復與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