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English
:::
就醫指南
瀏覽人數統計
48583267
Last Updated 2024-04-27
:::捷徑位置:首頁 >> 最新消息(備2)
 
最新消息(備2)
 
最新消息(備2)內容
標  題

包皮存或留•五招停看聽

張貼日期
2012-07-03
張貼單位
泌尿外科
內  容

泌尿外科 廖俊厚主任

  對於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割包皮」是每個男童不可避免的「轉大人」儀式;但對尚未有性生活的小男童來說,龜頭組織十分稚嫩,極需仰賴包皮的覆蓋與保護。到底有無必要「挨上一刀」?何時「行割禮」才適合?各方見解,五花八門。

  感染與疾病,是考量包皮「去留」的兩大要素;醫師建議,透過專業診斷與評估,從男孩「轉」男人,割包皮,可不是唯一途徑喔!

「轉大人」停看聽1:包皮構造 先認識
  仔細觀察男寶寶的外生殖器,前半部可見陰莖、龜頭,以及兩者之間的冠狀溝。而在男性的陰莖外面,則可看到一層完整皮膚包覆於上;在此其中,蓋住龜頭的皮膚組織,即是俗稱的「包皮」。

包皮覆蓋 提供保護
  對於男寶寶來說,包皮緊緊包覆在龜頭上翻不下來,基本上是屬於正常現象。而對新生的男寶寶來說,正因為龜頭組織非常纖細,很容易受到排泄物或尿布、內褲的磨擦與刺激,進而出現傷害;為避免生殖器受傷,覆蓋於龜頭的包皮,正扮演著重要的保護者角色。

小兒包莖現象 動刀前先評估
  對於新生的男寶寶來說,最困擾父母的生殖器問題即屬「包莖現象」。對此, 天主教耕莘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廖俊厚指出,男童常見的「生理性包莖」多屬正常,大部分隨年齡增長,就會逐漸消失。但若包皮無法順利退出,釀成包皮龜頭發炎或尿路感染現象,就得考慮動刀緩解。

  廖俊厚醫師解釋,由於包皮在懷胎生長過程中,包皮的內側表皮會與龜頭表皮會緊緊相黏,所以多數男嬰在剛出生時,包皮會和龜頭相互連結,目的在於保護龜頭和尿道,避免與尿布直接接觸。
而隨著小男生慢慢長大,包皮和龜頭在正常狀態下會逐漸分離,但若在包皮遠端處出現狹窄環(即俗稱的包莖現象);導致包皮無法順利退出,龜頭不能正常外露,而造成男童包皮龜頭反覆性發炎或尿路感染症狀時,可能得就醫治療。

  面對「病理性包莖」患者,廖俊厚醫師表示,除了可先以低劑量的類固醇藥膏塗抹在包皮開口處,每天使用兩次,使用一個月,約有七至八成的機會包皮會鬆開而露出龜頭,若沒有反應,到時再考慮實行「包莖環切術」(俗稱「割包皮」)。

  廖俊厚醫師並提醒,這類在龜頭後方,以環形切口方式將多餘包皮組織切除的治療方式,須在術前經由醫師的症狀評估後再處理,貿然動刀,只怕讓寶貝白痛一場。

「轉大人」停看聽2:「割禮」實行須評估
割與不割 見仁見智
  新生男寶寶到底需不需要割包皮?天主教耕莘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廖俊厚表示,這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對照部份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總是出現超高的新生兒割包皮比率,廖俊厚醫師認為,為男寶寶實行「割包皮」手術,其實與地區文化傳統及宗教信仰有很大關係。

  廖俊厚醫師從醫學角度解釋,為新生男嬰實行「包皮環切術」,其實有好也有壞,除非有其他特殊考量,才需要在寶寶一出生時就實行「割包皮」手術;否則,將「割包皮」當作小弟弟「轉大人」的常規醫療儀式,其實並不建議。

衛生做好 挨刀可免
  廖俊厚醫師表示,過去曾經鼓吹新生兒割包皮的理由,主要在於預防泌尿道感染,以及降低陰莖癌的發生率。不過,廖俊厚醫師強調,這兩項理由至今已不是醫學上難解的問題。尤其是陰莖癌,在中高度開發國家已經非常少見,通常只有在衛生狀況落後國家,才需要透過動刀預防。因此,對生活條件優渥的台灣男寶寶來說,不該是構成讓孩子非挨一刀不可的理由。

「割禮」優缺點  醫師判定
  其實,替剛出生小男嬰割包皮,也不是完全沒有壞處。廖俊厚醫師提到,有一派人主張,可以趁寶寶不會痛的時候,儘早完成割包皮手術。但廖俊厚醫師認為,寶寶並非無法感覺疼痛,只是不會表達自己的痛苦而已。

  而有別於成人手術只需局部麻醉,小寶寶若在手術時,沒有適當麻醉及良好術後照顧,對寶寶來說也並不是件好的事情;況且,手術本身還是有其潛在的危險性,有可能引發像是出血、傷口感染、包皮沾黏或割得過短、甚至尿道口狹窄等併發症發生。

  因此,家長若想讓新生男寶寶接受包皮環切手術,最好要請醫師評估及解釋,徹底瞭解割包皮的好處和壞處後,再做決定。

「轉大人」停看聽3:動刀時間 慎選擇
正常男童 青春期前「轉大人」
  廖俊厚醫師提出相關數據指出,根據台灣國小男童調查發現,在小學3年級以前,約有4成小朋友的包皮和龜頭會自行分開;到了約5-6年級左右,就差不多有近8-9成男童的龜頭與包皮會完全分開;而進入青春期後,則有高達9成5以上的「男孩」完成「轉大人」過程。

  因此,廖俊厚醫師認為,「割包皮」並不是每個男生都必須接受的手術,家長可以等到孩子步入青春期後,觀察狀況後再決定是否需要接受包皮手術。

衡量輕重 小孩動刀風險大
  若是在青春期前,孩子總是出現龜頭包皮反覆發炎,或是排尿困難等情形,家長還是可以考慮帶孩子去醫院接受包皮手術。

  不過,廖俊厚醫師提醒,大部分男童在青春期前,常會因為怕痛而無法配合局部麻醉,因此多要採取全身麻醉方式來進行手術,相對風險較高;而且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由於龜頭從未接觸過外界,通常比較敏感,因此在術後傷口照護上,亟需家長費心。若是沒有嚴重的發炎或感染情形,其實可以等到青春期過後再進行手術,屆時只需在局部麻醉下,即可施行手術,疼痛相對較少,恢復也較快。

包皮摸到硬塊?原是難清的「包皮垢」
  「為什麼孩子的包皮內,出現白色小硬塊?」有些媽咪幫寶貝洗澡時,常會看見孩子的包皮內,隱約出現白色硬塊,讓不少新手媽咪心生緊張。廖俊厚醫師指出,包皮內所摸到的白色硬塊,是對身體無礙的「包皮垢」,不需特別清除,即可自然脫落。
廖俊厚醫師提到,「包皮垢」主要是由包皮內層和龜頭表面的腺體分泌物,以及細胞殘骸所堆積而成的一種白色脂狀物,對於嬰幼兒來說,這其實並不是很髒的東西,以「垢」來形容,並不是非常適當。

  潛在包皮與龜頭縫隙間的包皮垢,通常呈現圓形或橢圓形,摸起來有點厚度;包皮垢的產生,乃是正常陰莖的新陳代謝過程。一般包皮垢,多是無菌且會逐漸擴大,並不需要特別去治療或清洗,當包皮垢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自己出來撐開包皮開口處,藉著洗澡水清洗而外流出去。

  廖俊厚醫師提到,這類囤積物通常不會妨礙健康,不過有時候小孩會因為搔癢,而出現不當摳抓;或是家長為了清潔,硬是把包皮剝開清洗,有時適得其反,反倒容易引起包皮受傷或發炎。

「轉大人」停看聽4:根除煩惱 視情況
  到底在什麼狀況下,有必要為家中寶貝實行「割包皮」的手術呢?廖俊厚醫師指出,就醫學觀點評估,男童在嬰幼兒時期的包皮組織,若是沒有出現發炎、感染等困擾,理論上,並沒有非接受手術不可的情況。但若是出現以下情形,則需要請求專業的小兒泌尿外科醫師診斷,評估是否有接受手術的必要。

反覆的包皮或龜頭發炎,甚至造成包皮開口結疤:
  剛出生的小男嬰,由於包皮把龜頭包得好好的,龜頭少有機會與外界接觸,不易出現發炎感染。但隨著年紀漸長,龜頭開始外露,細菌因此有機會進入包皮與龜頭之間的空隙,此時若無適度清潔,引起發炎,包皮就會出現紅腫、疼痛,等情形。

泌尿道感染:
  若包皮出口過於狹窄,出現「包莖現象」,進而造成小便困難、疼痛,甚至尿路感染等問題時,就可考慮實行包皮手術。

包皮開口過度狹窄:
  像是包皮的開口太過狹窄,小到連排尿都受阻,使寶貝每次排尿時,包皮前端都會像吹氣球般鼓起;且若因此阻礙排尿,尿尿總是如細線般噴出來,這時也可考慮以開刀方式,積極治療。

隱藏式陰莖、尿道下裂 包皮割不得
  誰說包皮都得割!基於護兒心切,只要小孩生病,父母親無不希望孩子免受皮肉之苦,但面對包皮手術卻是例外。廖俊厚醫師提醒家長,包皮不是人人該割,隱藏式陰莖與尿道下裂患者,包皮可是寶貝,割不得!

  廖俊厚醫師表示,對於有隱藏式陰莖的男童來說,由於大部份陰莖都藏在脂肪層下,所以陰莖外觀常被誤以為是「小小鳥」,如果因此割除包皮,會使包皮過短;而對有尿道下裂問題的男童來說,包皮更是該保留。

  廖俊厚醫師近一步解釋,正常尿道口是位於龜頭頂端,但若尿道開口出現在別處,可就有問題了。有尿道下裂問題的孩子,尿道口位於陰莖的腹側,依照下裂程度,開口可能在龜頭下方、陰莖、陰囊、甚至在會陰部。由於包皮是尿道重建很好的材料,所以有尿道下裂的小朋友,是不建議割包皮的。

「轉大人」停看聽5:術後維護 要細心
  由於生殖器是相當敏感的器官,傷口多比一般傷口更為疼痛,尤其對不耐疼痛的小朋友來說,家長更需要極大耐心來安慰及陪伴病童。廖俊厚醫師建議家長,可使用無菌的生理食鹽水或蒸餾水來清洗傷口;再塗抹藥膏,1天約需2至3次。

  另外,為加速傷口恢復,建議小朋友在傷口復原前,盡量穿著寬鬆褲子,以避免龜頭或傷口接觸到外界而疼痛,而對於較小的小男童,還可以放個紙杯圍在生殖器周圍,以避免傷口受到不當碰觸。

  術後初期傷口,可能會有輕微滲出物及腫脹;擦上藥膏後,也會結成黃色的痂,廖俊厚醫師表示,這都是正常反應,家長無須驚慌;另外有些患者還會有輕微滲血或小血塊出現,只要沒有持續流血或感染,約2 ~ 3周後,都會自行掉落。

結語
  基本上,男寶寶的生殖器並不需要每天特別照顧或刻意仔細去清洗乾淨,只要在洗澡時,稍以清水沖洗包皮開口附近,減少尿漬積留;同時注意有無包皮前端紅腫,以及解尿時是否有異常狀況即可。
若是包皮無法和龜頭完全分離,能推到哪就洗到哪,並不需要非把包皮退到底部清洗,若強行將包皮退開,很容易造成黏膜受損,使龜頭部位發生紅腫情形,嚴重時還可能造成發炎、出血等現象。對於包皮,父母只要適度清洗即可,畢竟因污垢而發炎的機率較低,有時受傷原因,反而與人為的不當推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