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English
:::
就醫指南
瀏覽人數統計
57134537
Last Updated 2025-04-30
:::捷徑位置:首頁 >> 耕莘訊息 >> 耕莘新聞
 
耕莘新聞
 
耕莘新聞內容
標  題

2025-01-01 異位性皮膚炎

張貼日期
2024-12-29
張貼單位
本院
內  容

藥劑部藥學實習生:顏子倢
指導老師:李勝馥 藥師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患者常感到皮膚乾燥、搔癢,並可能出現紅疹、脫屑、組織液滲出等症狀。病情較重時,皮膚甚至會形成結痂或苔蘚樣變化。此病通常在嬰幼兒時期發病,隨著年齡增長,有些患者的症狀會逐漸減輕,但也有部分患者在成年後仍持續復發,並易併發過敏性鼻炎與氣喘,形成一系列的過敏性疾病。

一、常見症狀
除了強烈的搔癢感,濕疹部位的皮膚表面常會出現微小的凸起,像雞皮疙瘩,或伴隨鱗片狀的皮屑脫落。大部分濕疹患者在5歲前即出現初次症狀,不同年齡層的濕疹分布位置略有差異。

二、病因
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與遺傳及環境因素密切相關。這是一種特殊的遺傳體質,因皮膚乾燥和發炎導致患者皮膚經常脫屑,這可能引發他人誤解,擔心皮屑會傳染,但實際上,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傳染病。此外,環境中還存在許多潛在的誘發因子。研究顯示,居住在市區、缺乏紫外線照射、乾燥的環境中,或含高糖飲食,以及吸菸或受環境中的菸害影響,甚至接觸空氣污染等因素,均可能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

三、常用治療藥物
1. 保濕劑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保濕能力較差,皮膚也較為乾燥,皮膚乾燥會削弱皮膚屏障功能,使其更易受外來刺激,加重皮膚炎。因此,醫師會建議患者經常使用保濕劑,不僅能改善乾燥,還能有效降低皮膚炎的發作頻率,減少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量。

2.外用類固醇藥膏
外用類固醇藥膏適用於各年齡層患者,當單用保濕劑效果不佳時可考慮使用。針對急性期症狀如劇烈搔癢及紅疹,建議短期、局部應用類固醇。許多人對類固醇存有疑慮,擔心會造成皮膚變薄、青春痘、全身性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等),甚至影響兒童生長發育或導致依賴性。然而,外用類固醇塗於患部,導致全身性副作用的風險極低。類固醇藥膏是目前最有效的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之一,只要依醫囑正確使用並監測副作用,安全性相對較高。

3.口服抗組織胺
口服抗組織胺通常與類固醇藥膏搭配使用。需注意的是,抗組織胺可能引起嗜睡,因此應避免進行需高度警覺的活動,如駕駛或操作機械。儘管新一代抗組織胺較少導致嗜睡,部分患者可能仍會感到頭暈,應特別留意避免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增加跌倒的風險。

4.外用免疫製劑藥膏
外用免疫製劑藥膏是一種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物,主要用於控制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當患者對類固醇治療反應不佳或無法長期使用時,通常會考慮此類藥物。

四、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1. 使用成分單純且不含羊毛脂、香精、防腐劑或殺菌劑的乳液。
2. 選擇無皂性、無香精、弱酸性(pH值5.5–6.0)的沐浴產品。
3. 避免過度清潔、頻繁使用沐浴產品及使用過熱的洗澡水。
4. 儘量選擇純棉材質的衣物。
5. 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壓力累積。
6. 定期更換寢具,避免鋪設地毯,選擇百葉窗替代厚重窗簾。
7. 避免飼養寵物及擺放絨毛玩具。
8. 定期更換空氣清淨機濾網,並使用除濕機維持室內濕度在50-65%之間。
9. 避免食用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如發酵製品、乳製品、花生、巧克力等。

五、參考資料
1. 2020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
2.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3. 耕莘醫院藥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