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腎臟位於人體後腹腔腰部的位置,狀似蠶豆,足月兒出生時的大小在
3.5~5.0公分,成人時的大小約為10.90.6公分,約占體重的0.5%,但有25%的心臟輸出血量經過腎動脈而到達腎臟,當腎元受損時,血液中的組成物,包括大分子的蛋白質,胺基酸,甚至白血球及紅血球會被過濾至尿液中,即所謂蛋白尿,血尿及膿尿。 |
 |
腎臟的作用如下:清除身體的代謝廢物、水分與電解質的平衡、造血功能、活化維生素D,維持骨骼的健康、血壓調節。
|
|
血尿 |
 |
定義:顯微鏡每一個高倍視野下見到紅血球細胞超過5顆以上 (>5/HPF) |
 |
兒童期血尿的發生率: |
|
內眼性血尿: 1/1000。 |
|
顯微鏡性血尿: 0.5~2%。 |
 |
根據血尿的位置,可分為兩大類: |
|
腎絲球病變 引起的血尿:茶色或可樂色的尿液、合併蛋白尿發生、顯微鏡下到紅血球或白血球柱、變形的紅血球超過80%。 |
|
非腎絲球病變 引起的血尿:鮮紅色的尿液、尿中有血塊、後段尿液才出現血尿、紅血球形狀正常。 |
 |
常見小兒造成血尿的疾病: |
|
腎絲球腎炎:包含像感染後腎炎、遺傳性腎炎、過敏性紫斑症、IgA腎病變。泌尿系統感染。 |
|
結石:如腎結石、輸尿管及膀胱結石。 |
|
家族性血尿。 |
|
外傷、異物。 |
|
先天性腎臟結構異常:如游離腎、水腎症、多囊性腎、尿路畸型等。 |
|
其他因素︰像是腎腫瘤、過敏性紫班、紅斑性狼瘡、高尿鈣症或者是藥物、激烈運動(包括騎車、跑步)等等。
|
|
蛋白尿 |
|
蛋白尿在小兒科的發生率約為0.6 ~ 6.3%,且發生率會隨著年齡逐年上升,大多數小朋友的蛋白尿是暫時性的,只有約10%的孩童在六至十二個月後,仍持續有蛋白尿。
|
|
泌尿道感染 |
 |
絕大多數的感染是所謂上行性感染,細菌主要來自腸內菌,在會陰部增生後,延著尿道進內膀胱,進而感染腎臟,少數病人是由血行性感染,即在身體其他部位有細菌感染,而該細菌隨著血液循環來到腎臟而感染。 |
 |
最常見的致病菌為大腸桿菌(佔約75%),其他常見細菌包括克雷柏氏菌、變形菌、腸球菌等。 |
 |
在急性腎臟發炎時,血液檢查會發現白血球增加、CRP或ESR上升、甚至血液培養也可能會長菌,即所謂的敗血症。 |
 |
造成泌尿道感染的危險因素: |
 |
泌尿道系統異常,如膀胱輸尿管逆流、阻塞性腎病變等女性 |
 |
沒有餵食母乳 |
 |
解尿功能異常,如平時有憋尿的習慣 |
 |
便秘 |
 |
神經性膀胱 |
 |
包皮過長過緊、陰唇沾粘 |
 |
腸道或泌尿道上有特殊的接受體 |
 |
使用抗生素造成腸內菌種改變 |
 |
細菌本身的特性,包括抵抗白血球的能力、附著在腸道或泌尿道的能力、P纖毛等 |
|
以上疾病需詢問兒童腎臟專科醫師併接受詳細檢查與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