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常見的兩大腸胃困擾 - 腹瀉與便秘
在小兒科門診,常可以看到焦慮的新手爸媽抱著寶寶,緊張地詢問醫師︰「我的寶寶只要一喝奶後,就會排便,一天甚至排便5~6次,是不是腸胃哪裡出問題啊?」或是︰「小孩每次排便的時候都好痛苦,要很用力才大得出來,嬰兒也會有便秘嗎?還是奶粉不適合造成的呢?」寶寶的“ㄣㄣ”問題,是家長每天都須面對的課題,看似再平常不過,其中卻有不少的學問呢!
到底怎樣的症狀才算腹瀉?怎樣才算便秘?什麼樣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先在家觀察?而什麼時候家長才有帶寶寶給小兒科醫師診察的必要?以下就針對嬰幼兒常見兩大腸胃困擾─腹瀉與便秘,分別介紹其症狀、形成原因、處理與治療方式,讓家長讀完以後,在面對寶寶的“ㄣㄣ”隱疾時,不會再緊張兮兮、手忙腳亂了。
腹瀉的症狀
排便的次數增多,或是大便的量、含水量明顯增加,也與個人的腸胃體質、飲食因素的影響有關。一般而言,排便的次數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在新生兒,尤其是哺餵母乳的嬰兒,排便的次數一天可高達7~8次之多,形狀也偏稀糊、帶水,一直要到滿月之後,大便才會比較成形,排便的次數也會逐漸減少;至於餵食配方奶的新生兒,其大便通常比餵食母奶的寶寶來得成形,含水量也較少,排便次數也較少,一天約3~5次。
2到3歲以上的孩子,排便的次數則接近成人,平均一天1次。看到這裡,家長可能還是會疑惑︰「那寶寶究竟一天需要排便幾次才算正常呢?」其實不一定要拘泥於排便的次數,我們成人自己每天排便的次數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家長平時就應觀察寶寶每天排便的狀況,如果排便次數或大便量跟平常相比明顯增多,那可能就是有問題囉!
確定真的有腹瀉之後,接下來要問的是︰腹瀉的情形有多久了?腹瀉可分成急性和慢性,急性腹瀉是指症狀少於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則是指症狀超過兩週的腹瀉;慢性腹瀉可能會造成小朋友體重減輕、營養不良,有時必須接受多項檢查才能找出病因。
腹瀉的形成原因
造成寶寶急性腹瀉的原因包括︰
(1) |
腸胃感染︰常見的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沙門氏菌等,這些感染可能會讓小朋友出現發燒、上吐下瀉的症狀。 |
(2) |
食物過敏︰1歲以前的寶寶,腸胃道的保護力尚未成熟,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瀉;容易過敏的食物如牛奶、黃豆、雞蛋的蛋白、柑橘類水果、花生核果、蝦蟹貝類等。若是食物過敏,則寶寶除了腹瀉之外,皮膚上也可能出現會癢的疹子。 |
(3) |
醣類或脂肪吸收不良:例如吃大餐之後,或是吃進太多甜食、果汁,或是急性腸胃炎之後因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而造成的腹瀉。 |
(4) |
使用藥物︰某些抗生素會促進腸胃蠕動,並殺死腸道內的正常益生菌,因而造成寶寶腹瀉。 |
如果寶寶發生慢性腹瀉,但其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範圍之內,活力正常,也沒有發燒感染的現象,最可能是︰慢性非特異性腹瀉(chronic non-specific diarrhea),又稱為學步幼兒腹瀉(toddler’s diarrhea),常見於1~2歲的學步期幼兒,造成這類腹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寶寶正開始接觸各類新的食物,而其腸胃消化能力又還沒完全成熟。如果您的寶寶是以上這種情況,請不必過度擔心,若經小兒科醫師評估沒有其他身體或腸胃的問題,等他再長大一些,這種狀況就會自然消失了。
寶寶發生腹瀉時,可能會因為進食減少、排便量增多而出現脫水的現象;如果孩子出現嗜睡、體重減輕、小便減少、哭泣但沒有眼淚、皮膚乾燥且彈性降低等症狀時,表示已有中度至重度不等的脫水現象,須趕快送醫處理。